上一篇的系列文章,小編為各位介紹了「拆除工程」的重點與該注意的事項(詳見「[匠觀點]室內裝潢你不一定知道卻很重要的事(一):拆除工程都在忙些什麼?」,今天系列文之二,我們要接著介紹「室內配水」的主題,這可是許多人在裝潢過程因為不了解或疏忽而最容易發生問題的地方,像是:「我家水管怎突然爆了?!」、「樓下鄰居家漏水了,於是我就被告了!」或是「去朋友家洗澡水量好大好舒服,為何我家都不行!?」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往往不發生則已,一旦發生,後果通常伴隨著數不清的麻煩事與龐大的金錢損失,值得大家好好地了解一番,本期我們就先從「給水」開始介紹吧!
在認識給水配置重點之前,我們先從建築物水的源頭開始說起,一般來說,不論是老屋還是新成屋,透天厝、華廈和大樓式的建築,水會從自來水公司的主管線配送到頂樓的水塔或蓄水池,然後依照戶數分管接出來後,各自設置水錶以供用水計費之用,然後從水錶延伸至各戶(通常是後陽台),差別只是在於透天厝與年份較久的老屋多將管線埋藏於柱子中,若需大改動則會以顯露在外的「明管」重新配接將水送至家中;而華廈、大樓與較新的建築則透過事先規劃好的管道間利用主管線從頂樓向下並分管至各樓層各戶,而裝潢所說的配水,大部份都是指水配送到各戶之後,如何規劃管線走向至各空間的工作。
另外,配水不僅僅是只針對「給水」,還包含「排水」的部份,對於新成屋來說,除非屋主有更改浴室或廚房空間位置的想法而需重新配管,否則通常建設公司已配好所有給水、排水管線,直接使用即可,頂多將水龍頭、淋浴設施、馬桶等設備更換成自己喜愛的款式;而老屋則很多會是除了更改空間配直需求考量外,也會因為管線老舊進行更新作業而進行配水規劃。
以給水管線配置來說,基本為「由上往下」、「從大到小」的原則作規劃,才能確保水壓的充足,其它的重點分別介紹如下:
● 規劃原則:所有給、排水管線都是配置在牆壁與樓板中,因此在施工前就須仔細規劃,事後才發現有錯要修正是很勞民傷財的,因此很考驗一位設計師或水電師父的功力,規劃原則是距離越短越好,盡量不要過多的轉折;且規劃時須先確認好熱水管的走向,然後是糞管、排水管,最後才是冷水管,在管線安排路徑時,除非不得已,盡量不要有冷、熱水管交錯重疊的情形,所以這是一件相當繁瑣的工作,在配置規劃上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除了須交由專業設計師進行之外,施工時由專業的監工人員把關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不可能在百忙之中親自監工,就算可以專業度與知識也不足。